陽光明媚,碧空如洗。11月23日上午10點,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(xiāng)云山村蒿枝壩的冬季馬鈴薯種植田地里,農(nóng)民們忙著培土、挖溝、下種。
這時,身穿迷彩服的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云南農(nóng)業(yè)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帶著科技扶貧團隊來到地里查看種植情況!澳愕姆N薯切得很好”“這個種植溝還要再深一點”……一塊地接著一塊地看,一戶挨著一戶指導(dǎo),很快兩個多小時過去了。
4年前,也是這個季節(jié),蒿枝壩這片300多畝的田地長滿荒草;也是這個時間點,大部分村民還坐在家門口曬太陽聊家常。
100畝、200畝……朱有勇的冬季馬鈴薯技術(shù)示范項目從蒿枝壩起步。示范、培訓(xùn)、推廣,瀾滄的冬季馬鈴薯種植從1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100畝,發(fā)展到現(xiàn)在的17個鄉(xiāng)(鎮(zhèn))15000畝。
科技扶貧的星星之火,點亮了村村寨寨。田野里,朱有勇看著鄉(xiāng)親們忙碌的身影,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他說自己是共產(chǎn)黨員,是黨培養(yǎng)的知識分子,黨旗所指就是奮斗方向。扎根脫貧攻堅一線,他用滿腔熱忱詮釋初心使命。
2015年,中國工程院開始定點幫扶瀾滄,召集在云南的工程院院士開會商議由誰來牽頭擔當這一重任。會上,60歲的朱有勇堅定地表示“:我最年輕,我來干!”
“工程院定點幫扶瀾滄,我在院士里算年輕的,這個事情我責無旁貸。另外,我也想實實在在把科技成果帶給農(nóng)民!敝煊杏抡f。
幾天后,朱有勇來到距昆明600多公里的瀾滄調(diào)研。
瀾滄,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,貧困面廣、貧困人口多,是我省脫貧攻堅的主戰(zhàn)場。2015年,瀾滄縣有13.93萬農(nóng)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(其中拉祜族、佤族和布朗族3個“直過民族”貧困人口達11.1萬),貧困人口數(shù)量位列云南省第4位。
現(xiàn)場走訪調(diào)研,當?shù)厝罕姷呢毨顩r深深刺痛了朱有勇的心!爱敃r的蒿枝壩二組,有的農(nóng)戶家里除了一張床、一口鍋、幾件衣服,再沒有什么值錢的家當。一些村寨的農(nóng)民甚至還住著茅草屋。”朱有勇回憶。
“做農(nóng)業(yè)科技的人,應(yīng)該在邊疆、少數(shù)民族地區(qū)做些什么?”朱有勇一邊調(diào)研一邊自問。
“扎根脫貧攻堅一線,用更好的科技成果,用更大的干勁去造福貧困群眾。”朱有勇毅然做出決定。這是一個60歲的共產(chǎn)黨員的錚錚誓言和莊嚴承諾。蒿枝壩二組有座二層小樓,樓下有間教室,樓上是兩間宿舍和一個小會議室。這便是朱有勇在蒿枝壩的“家”,老鄉(xiāng)們親切地稱這里為“科技小院”。有人統(tǒng)計過,2017年5月瀾滄景邁機場通航后的兩年多時間,朱有勇乘坐航班進出多達150次以上。
白天上山下田,晚上分析討論,每年有200多天的時間,朱有勇都在科技小院里忙碌著。
這里,是朱有勇和他的科技扶貧團隊的“一線作戰(zhàn)室”。研討方案、部署任務(wù)、督促落實。這里,匯聚著推動脫貧攻堅的強大科技力量。一大批院士專家并肩奮戰(zhàn),扎根在邊疆的田間地頭,忠實履行著科技扶貧的光榮職責。這里,確定了瀾滄科技扶貧的目標定位和發(fā)力方向!巴茝V一批創(chuàng)新技術(shù)、培養(yǎng)一批鄉(xiāng)土人才、示范一批技術(shù)樣板、培引一批扶貧企業(yè)、促進一批村寨脫貧”的“五個一批”科技扶貧工作方法路徑,為瀾滄如期脫貧摘帽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他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,深入群眾融入群眾。他一心為民,被村民親切地稱為“農(nóng)民院士”。
環(huán)繞著蒿枝壩二組有條石板路,長1.3公里。清晨6時,朱有勇走出小院,沿著環(huán)村路跑步,每天至少5圈。剛開始,村子里的狗聽到跑步聲就狂叫不止,漸漸地,狗叫聲不見了,偶爾還有小狗跟隨著他跑上一段。
“朱院士人最好了,他還教我做過菜!睆埧诵愕摹袄镄闱椤鞭r(nóng)家樂是蒿枝壩的第一家農(nóng)家樂,朱有勇住進科技小院后,不時到這里吃飯。朱有勇愛吃洋芋,就教張克秀做腌菜洋芋湯和油炸洋芋。如今,這道“院士洋芋湯”成了張克秀的看家菜!坝械臅r候,朱院士和村里的人一起吃飯,他大碗吃飯、大碗喝酒,還會說一些拉祜話,像我們寨子里的人一樣!睆埧诵阏f。
大碗吃飯,大碗喝酒,學說當?shù)厣贁?shù)民族語言,這是出身于農(nóng)村的朱有勇的習慣,更是他走的“群眾路線”。
2016年,朱有勇科技扶貧團隊準備建設(shè)100畝的冬季馬鈴薯示范基地。大多數(shù)群眾不理解,觀望等待。蒿枝壩二組的劉金保有7畝地,扶貧團隊找他商量租地,劉金保頭天答應(yīng),第二天又反悔了,偷偷跑到地里種上了油菜。
“要讓群眾看到示范效果,從心里自覺接受科技成果!痹谥煊杏碌膸ьI(lǐng)下,冬季馬鈴薯示范項目第一年就大獲成功,平均畝產(chǎn)3.3噸,按每公斤3元的訂單價格,每畝收入9200元。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成效,2017年冬季,劉金保主動種了2畝馬鈴薯,其余5畝地出租用于示范項目。2018年和今年,劉金保的7畝地都種上了馬鈴薯。與群眾近了,科技小院更熱鬧了。朱有勇每次回到蒿枝壩,小院里一下子就人氣滿滿,村民遇到技術(shù)問題會來請教他,遇到各種糾紛會來找他調(diào)解?傊,大家有什么困難都會想到朱有勇,一顆真心贏得一片真情。村民們會將煮好的雞蛋和包谷特意送到科技小院,悄悄地掛在門上就走了;朱有勇穿過的衣服、鞋子,村民們會乘他下地時悄悄拿去,洗干凈后又送回來。在蒿枝壩,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“農(nóng)民院士”。“這個稱呼很自然、親切。農(nóng)民在前,院士在后,我喜歡!敝煊杏抡f。
他是領(lǐng)路人,帶著邊疆少數(shù)民族貧困群眾致富,“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幫助農(nóng)民”是他最大的快樂。
云山村蒿枝壩,村民張小八在家門口認真地切著馬鈴薯種薯,朱有勇和幾位教授圍在一旁耐心指導(dǎo)!皝,我教你!敝煊杏陆舆^菜刀作示范,“你要看有沒有芽,不要管切大還是切小,切下的每一片都是要有芽的!敝钡綇埿“嘶菊莆樟朔椒,他們才走向另一戶人家。
隨行的一位鄉(xiāng)干部拍拍張小八的肩問:“你認得剛才那個人嗎?”“朱院士啊,個個都認得。”張小八邊切馬鈴薯邊回答。“院士是做什么的呢?”“他是帶著我們脫貧致富的嘛。”張小八抬起頭樂呵呵地說。
對于當?shù)厣贁?shù)民族群眾來說,絕大部分人并不知道“院士”這個稱號所代表的榮譽和分量。一次在田地里,有個熟識的農(nóng)民壯著膽問朱有勇,他們都叫你院士,是不是級別叫小了?是不是應(yīng)該叫院長?朱有勇聽后,開心地大笑起來!
院士就是帶著群眾脫貧的人,老百姓有這樣的認知和評價,是對我們的認可和信任。”朱有勇說。“做給群眾看,帶著群眾干!敝煊杏律硐仁孔,與科技扶貧團隊一起,帶領(lǐng)群眾學科技用科技,用科技成果改變貧困面貌。選擇科技示范點,無論路多遠山多陡,朱有勇必實地考察才最后決定;院士指導(dǎo)班辦了20余期,開班的第一節(jié)課,朱有勇總是親自授課;腳被崴傷,他拄著拐杖堅持上山查看三七長勢,一趟下來,汗水浸透全身。
4年多來,隨著科技扶貧的推進,“冬閑田”變成“馬鈴薯增收田”;未曾開發(fā)利用的人工松林下,生長出優(yōu)質(zhì)的有機三七;全國首創(chuàng)的院士指導(dǎo)班,培養(yǎng)了1000多名鄉(xiāng)土技術(shù)人才。目前,瀾滄縣的貧困發(fā)生率由2015年的41.17%預(yù)計可下降到2019年的1.48%,實現(xiàn)了從深度貧困的“民族直過區(qū)”到“云南省科技扶貧示范縣”的跨越,為全國科技扶貧做出了有力的示范!霸诿撠毠砸痪,和貧困群眾在一起,每一天我都過得很充實。”朱有勇說。
|